这话不夸张,5年以上车龄年检后有很大概率出现一些小问题,什么异响啦高温啦亮故障灯啦都有可能。主要还是和检测本身以及操作有关。
刹车检测目前有两种,一种是滚筒检测,就像上图那样转动的滚筒驱动车轮然后踩刹车,现实中汽车是四个车轮同时刹车的,而且根据车速我们会使用不同的刹车力,检测和实际不同,滚筒带着车轮使劲儿转,刹车使劲儿磨。
还有一种是平板式制动检测台,开上去后根据提示急刹车,测手刹时也是在行驶中突然拉起手刹,这就很纳闷儿,除非刹车失灵,否则谁会在行车中傻乎乎去拉手刹呢?
前两天去检车,制动检测完后发现雾灯掉了,不知道是急刹车还是拉手刹时给震掉了。我觉得手刹检测应该这么弄:弄个陡坡开上去拉起手刹,不溜车就算过。
再就是尾气检验,开上去后在滚筒上模拟车辆行驶状态,检测不同负荷下的排放数据,往往在尾气检测那里总能听到发动机的轰鸣声,可能很多车开到报废都不一定以那么大的负荷跑,但是年检时必须这么测。你有啥办法。上图那辆皮卡黑烟滚滚,车主在外面心疼的直骂娘:“老子平时拉一吨货也没见这么大的黑烟”。
年检时驾驶员不能进去,有专门的检测员负责开车, 他们天天干这个活,早就够了,基本上都是朝死了踩油门,反正不是自己的车不心疼。检测完开出检测车间时起步转弯响胎很常见。而且这些人你还说不得,你说一句试试,就拿制动检测来说,三次机会,惹恼了随便一个小动作就能让你把三次机会都给用了,当然了你的车也得嗷嗷叫三次。所以一般我都是买盒烟,然后交车时嘱咐一声:麻烦了,车老了,车况不太好。他们都明白意思,自然会稍加注意。前两天测尾气时就是这样,很快,也没听到发动机有多大动静,而旁边那辆伊兰特嗓子都吼哑了。
我觉得以目前情况来看私家车年检确实该改改了。
大部分人对于江西的赣菜系普遍不了解,因为江西菜被八大菜系中的5个团团包围,分别是湘菜、粤菜、徽菜、浙菜、闽菜,江西菜处于这样的环境中,很难在知名度上有所建树。而且,江西菜从大众口味上与湖南菜有类似,非本地人很难分辨出,特别是北方人吃这两个省份的菜,就一个统一的感觉:辣,所以很多人眼中江西菜并没有什么特殊性。但其实,江西的赣菜有着第九大菜系的美誉,虽然都是以辣著称,但赣菜却有着自己独成一派的风格。
不可否认,江西菜确实也是以辣著称,且江西菜的辣,不同于川渝的麻辣,也不同于湖南的香辣,就是那种纯粹的辣。在外地人看来,总觉得江西人是在用各种配菜来炒辣椒,将辣椒当成是主料,而不是将辣椒当做是调料来使用,几乎每一道菜都会出现大量的辣椒,比如最普通的辣椒小鱼干,其他省份小鱼干占7成,辣椒3成,但赣菜不一样,赣菜呈现出来的直观效果是满盘皆辣椒,辣椒占了7成,不常吃辣椒的人,吃了这道菜,辣感不光在口中传递,整个消化系统都是那种灼烧感。
赣菜的知名菜很少有朗朗上口的,但正是那种普通的家常菜,恰恰才是江西菜最大的特色口味,像啤酒烧鸭、鄱阳湖鱼头、干豆角烧土猪肉、辣炒野生蒿、井冈山烧豆皮、红烧芋头、小炒牛肉、脱骨鸭掌、臭鳜鱼、赣南藕丸、三杯鸡、莲花血鸭等家常菜,都可以看作是江西知名菜,用一句话概括便是:普通到极致便是主流。当然,在不同人心目中,对江西代表菜品的看法不一样,毕竟一个人一个口味,一个城市一个风格。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1. 身处“美食包围圈”导致其饮食上的“分裂”
赣菜知名度不高的原因,从表面上来看,可能因其与湘菜过于接近而少有自己的特色有关。
▲湘菜的土匪猪肝,湘赣小炒是一家
江西毗邻湖南,如果按饮食特色划分,赣菜与湘菜算得上近亲。农家小炒肉、土匪猪肝、剁椒鱼头这样的传统湘菜也是江西老俵的心头好。然而,湘菜的名声却远远压过了赣菜,并成功跻身“八大菜系”,不要说在国内,就是在欧美国家的唐人街,湘菜也能和粤菜、川菜一分中餐的天下;而赣菜,虽然也讲究用辣和火功,但和这样一个自带光环的省份做邻居,不在特色上下功夫,恐怕很难有所超越。
当然,这只是从整体风格上的泛泛而谈,如果认真研究一下地理位置就会发现,事情才没有这么简单。从美食这个角度上来说,中国没有哪个省份的地理位置像江西这样“水深火热”。
▲ 江西正处于“八大菜系”的美食包围圈中
与江西相邻的六个省份中,除去鄂菜,其余的徽菜、浙菜、闽菜、粤菜和湘菜全部位列“八大菜系”,且各自保有鲜明的特色,而江西正好处在这个美食包围圈之中。早在东晋《后汉书》中的《豫章记》就有关于江西的记载:“地方千里,水路四通……嘉蔬精稻,擅味八方。”
江西在历史上的地理位置就决定了赣菜很难“专一”。赣北地区受楚文化影响,直到今天,九江还像武汉一样有“过早”的传统;东北部与浙江相邻,古时属“吴越之地”。江西人虽嗜辣成性,但骨子里却也继承了吴菜“甜”的基因(比如红烧肉、糖醋鱼),只是在辣的约束下,甜的没有江浙那样放肆;赣南曾属“百越”(今广东、广西、越南一带),广东人热爱的“蛇、蛙”一类的“野味”,以及广西人食用狗肉的习惯在江西的饮食传统里都有所体现。来到赣南,还能看到与福建永定土楼如出一辙的“客家围屋”,外地人甚至能从赣州话里听出几分粤语的腔调。
▲ 赣南客家围屋,Emmmm,我知道你们想到了脐橙
如果把江西这样细分来看,就会发现其各个区域的特色非常靠近与之相邻的省份,虽真称得上“擅味八方”,但对于整体饮食文化的形成却起了或多或少的阻碍作用。
2. 江西人性格保守,赣菜很少“走出去”
另一个原因,是江西人的性格大多低调而保守,虽然在宋明时期涌现过不少文人巨擘,但近代几乎没有什么远近闻名的文人和官僚为其“代言”,几乎谈不上文化输出。不说大菜,单从江西人最擅长的“吃辣”和“嗦粉”就可窥得一斑。
▲ 某年朋友回家过年发来的图片,“红色故乡”江西菜你们感受一下
提起全国最能吃辣的地方,人们总是在四川、湖南、贵州和云南这几个省份之间相互争论,却鲜有人为江西人吃辣的能力正名。在我看来,川菜的“麻辣”和湘菜的“鲜辣(或曰香辣)”都有很强的辨识度,而赣菜的辣则是不带任何花哨的“干辣”,完全不会取悦人的“往死里辣”。自从在景德镇吃早点时毫无防备的遭遇了一只辣到耳鸣目眩和掉眼泪的锅贴(是的,锅贴和饺子里默认要放辣椒),我才在心里恨恨的宣布:江西人才是那个站在吃辣鄙视链顶端的人,一切没有提及江西菜的吃辣榜单都是耍流氓!
▲看起来很好吃,辣起来不要命
除此之外,江西还是不逊于广西和湖南的嗦粉大省,南昌炒粉、景德镇冷粉、抚州泡粉等多达十余种米粉,含盖了炒、拌、汤三大门类。但如果不是亲自前往,或者身边有江西的亲朋好友前来“安利”,在江西之外的江湖似乎也很难听到关于米粉的传说。
▲ 南昌炒粉和景德镇冷粉
这些江西本来当之无愧的饮食标签,却在江西人很少“走出去”的保守和内敛中隐去了应有的知名度,成了一种只有本地人才了然于胸的“暗号”。
3. 曾经辉煌过的赣菜
别看赣菜今天没有什么存在感,上世纪50年代它也曾经走向过鼎盛。
如果翻开老一点的赣菜菜谱,就会发现江西老俵显然是见过世面的,20世纪的赣菜选集中,照样出现过工序复杂的燕翅鲍肚,而曾经的口味也没有现在这般重咸重辣——这几乎成了今天赣菜留给人们的唯一印象。
▲给江西人一盘余干辣椒炒肉,他们可以放弃全世界
根据上世纪90年代一本赣菜菜谱的描述,“老赣菜”的特点与位列“八大菜系之首”的鲁菜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虽下重油,但口味浓郁不腻,尊重食材原本的味道。最关键的是,“咸鲜兼辣”——赣菜的辣本不应像今天这般成为压倒一切的主角。
然而赣菜的风头为什么没有延续至今呢?一个客观原因是赣菜的鼎盛时期正赶在文革前夕,精于烹饪的老饭店和老师傅在来势汹汹的文革中被当成“四旧”给破除了,而文革结束之后,相关领域也没有重视老字号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失去了“根基”的赣菜慢慢演变成了今天的模样。江西今天的餐饮行业,几乎没有以“百年老店”自居的饭店,至多是经营三五十年的街头小馆。
▲三杯鸡是非常传统的赣菜
这里面除了不可改变的历史原因,缺乏保护意识的锅恐怕还得自己背。若不是江西朋友的“洗脑”,打死我也想不到被台湾人“据为己有”的三杯鸡,追根溯源竟然是一道地道的赣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