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为什么没有铁路局,这个要和铁路局的设定条件有关,铁路局所在地的选择最基础的条件是铁路枢纽。
纵观全国16家铁路局和两家铁路公司就不难看出,最早的铁路枢纽要么就是在没有铁路之前形成的重要城市,如北京、上海,要么就是因铁路而兴起的城市,如郑州、哈尔滨等,由于铁路的不断发展,首先是各省会城市基本通了铁路,所以铁路公司直接以省会城市命名。
目前一个铁路局包含了多个省份的铁路管理,但不一定严格按省份划分,为了调度和维护方便也有例外。
再看福建,东南沿海城市,隶属南昌铁路局,而南昌铁路局主要经营着江西、福建两省全部和湖南、湖北两省境内部分铁路运输及其相关产业,虽说福州站是福建第一大火车站,之前隶属上海铁路局福州铁路分局,而南昌铁路局,前身也是上海铁路局南昌铁路分局,1996年因京九线的开通,铁道部将南昌铁路分局从上海铁路局的管辖中脱离,同年8月成立南昌铁路局,2004年南昌铁路局与上海铁路局福州铁路分局合并,从此福建隶属南昌铁路局,主要原因是京九铁路,使南昌成了比福州更重要的铁路枢纽。
而福州站是规划中的全路十大客运区域枢纽站之一,就福州所在的华东地区而言,南昌的铁路交通枢纽位置无论在旧有格局还是新铁路网络的情况下都不是福州所能比拟的,故福建没有设立铁路局,而福建境内的铁路均归南昌铁路局管辖。
我目前看到的有两种说法:
1.八姓入闽说。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林姓、黄姓、陈姓、郑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8个士族,相继逃到了福建北部(今建瓯)和东部(今福州),继而逐渐扩散到福建全境。
2、行政机构说。北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太宗置福建路,辖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建州(今建瓯)、南剑州(今南平延平区)和兴化(今莆田)、昭武(今邵武)两军,共六州两军。由于州、军同级,到南宋时便有人开始称福建为“八闽”。
还有补充的吗?
实际上在生产队时期,哪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的,这都是有些人杜撰的!
当时的人民公社,是政府权力机关,他们都是挣国家工资,吃商品粮的,所说的商品粮,也是供应粮,就是和城市居民一样,用粮本领粮的,现在农村的乡镇,也是由当时人民公社全编制转至而来的,以我们吉林省当时人民公社的编制来讲,人民公社有公社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有社长、副社长;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还有会计辅导员、民政助理员、公安特派员、林业助理员等,还有管武装的武装部长,武装部长管征兵、民兵的工作,
而当时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还是以我们吉林省当时的生产大队来讲,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有大队党总支部书记、大队主任、副主任;还有一个会计,有一个妇女主任,由副主任兼职的民兵连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的地方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也就有了一个贫协主任的职位,他们也是挣工分的,只不他们挣的工分是比较高的,当时的生产大队,一般也就是六,七个人,甚至连八个人都不到,还有什么八大员!
而当时的生产小队,也以我当时生活的农村生产小队来讲,过去只有一个队长,文化大革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政治队长,后来还是两个队长变成一个队长了,也不单独说什么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就是队长了,有会计、有出纳员,出纳员兼保管员;有生产组长,生产组长兼记工员;有妇女队长,妇女队长兼妇女的记工员,还有一个车队的队长,这样就是队长、会计、出纳、生产组长、妇女队长、车队长,加起来也就是六个人,这六个人就是生产小队队委会组成人员,哪又有什么八大员呢?
至于待遇吗,这些队委会的干部,每个人都比普通的社员每天多挣两个工分,而生产队的队长,年后决算的时候,还会给他增加1000个工分左右的,至于在农村说什么八大员,那根本是没有的事!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