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上将代李德生执掌北京军区,七年后却被免职

前言

在我军发展的历史上,1955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期间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授衔仪式,诞生了众多功勋卓著的共和国将领八大员改成七大员。除此之外,1955年我国的战略区域也重新进行了划分,由原先的六大军区调整为十二大军区,第二年又增设福州军区,至此形成了十三大军区格局。

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上将代李德生执掌北京军区,七年后却被免职

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

十三大军区成立后,军区编制和司令员都相对比较稳定,很少调动,比如南京许世友、济南杨得志、福州韩先楚,这三人担任本职工作时间都超过了十年八大员改成七大员。虽然长期执掌一个军区有利于稳定,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一方面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另一方面,有的军区,司令员拍板就行,政委说话不管用。

毛主席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为了不让“枪指挥党”,1973年12月,他提议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政治委员不变八大员改成七大员。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广泛支持,很快便落实下去,具体的对调名单是: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与兰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对调;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与广州军区司令员丁盛对调;济南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与武汉军区司令员曾思玉对调;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与沈阳军区司令员陈锡联对调。

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上将代李德生执掌北京军区,七年后却被免职

上述参与对调的八大军区司令员,个个都是战功赫赫,家喻户晓的大人物,其中北京军区司令员李德生又比较特殊八大员改成七大员。李德生出生于1916年,当时57岁,是八大军区司令员中最年轻的一位,虽然年龄小,但他级别却是最高,不仅进入了政治局,还当选常委。代替李德生执掌北京军区的是一位开国上将,他当时才58岁,后来同样成就很大,此人就是陈锡联。

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上将代李德生执掌北京军区,七年后却被免职

陈锡联与李德生

陈锡联出生于1915年,湖北红安县人,他只比李德生大一岁,但在革命年代,两人的地位却是天差地别八大员改成七大员。陈锡联14岁参加红军,他作战英勇,当过红四方面军的师级干部。相比之下,李德生的革命之路要坎坷多了。李德生也是14岁参军,他打仗同样勇猛,但仕途却是一波三折,1935年还被诬陷,撤销所有职务,成了个普通士兵。

值得一提的是,李德生落难之际,还是陈锡联耐心鼓励他,并且调他到自己身边担任传令兵八大员改成七大员。抗战爆发后,在陈锡联指挥下,李德生历任769团排长、营长,还参加了夜袭阳明堡机场、响堂铺等战斗。也就是说,在李德生早年的革命生涯中,陈锡联是他的伯乐和老上级。

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上将代李德生执掌北京军区,七年后却被免职

解放战争爆发后,陈锡联的风头盛极一时,他34岁成为二野第3兵团司令员,是所有兵团司令员中最年轻的一位八大员改成七大员。建国后,陈锡联被授予上将军衔,后来长期执掌沈阳军区。而他的老部下李德生,此时只是少将军衔,担任军长的职务。但谁也没有想到,李德生后来的成就却超过老上级。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李德生这位年轻力壮,能力出众的将领受到主席的赏识,从军长的职务一路扶摇直上,相继出任总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司令员八大员改成七大员。1973年,按照当时“老中青”三结合的原则,李德生成为了“中”的代表性人物,职务随即水涨船高,进入政治局,当选常委、副主席,级别盖过了陈锡联。

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上将代李德生执掌北京军区,七年后却被免职

大起大落的开国上将

1973年12月,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陈锡联与老部下李德生互换职务,成为了北京军区司令员八大员改成七大员。陈锡联同样能力很强,工作出色,备受主席的赏识,当上了副总理,分管国防工业和体育工作。但陈锡联的成就远不止如此,1976年2月,在主席的提议下,叶帅生病期间,由陈锡联代为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

众所周知,1971年之后,一直是由叶帅执掌三军的八大员改成七大员。而1976年的任命发出后,叶帅回到广州养病,陈锡联与叶帅的关系也变得很微妙,一度有“夺权”的传言。陈锡联自知资历不够,有什么事情都会和叶帅商量,后来还主动提出让位。只不过,还是有不少老同志误会了陈锡联,在一些场合对他有看法,这个时候,二野老政委都会适时站出来解围“陈锡联没有野心,他不会造反,他不是造反的人。”

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上将代李德生执掌北京军区,七年后却被免职

到了1980年,也就是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七年后,陈锡联被免去所有职务,晚年当选中顾委常委,继续发挥着余热八大员改成七大员。与陈锡联一起黯然离场的,还有汪东兴、陈永贵、吴德等人。至于陈锡联的老部下李德生,他的仕途则继续顺风顺水,历任沈阳军区司令员、国防大学政委,1988年恢复军衔,李德生还被授予上将军衔。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