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有云: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做诗受欢迎的住建厅七大员,不成者行大法,文帝就是曹丕,而东阿王则是曹植,曹丕当上皇帝之后仍然对曹植耿耿于怀,曹丕自知这个弟弟学识远超于自己,很担心曹植以后会威胁到自己,于是就想着法子迫害曹植,曹植知道哥哥想除掉自己,于是按照要求在七步之内应声成诗,这首诗就是有名的《七步诗》: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受欢迎的住建厅七大员。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听完曹植的这首诗后深感惭愧受欢迎的住建厅七大员,这首诗后来广为流传,还被凝缩成了四句: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受欢迎的住建厅七大员。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时间流逝受欢迎的住建厅七大员,到了近代,鲁迅先生在1925年6月5日发表了一首《替豆萁伸冤》的反七步诗,这首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受欢迎的住建厅七大员。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
鲁迅先生为何要写这么一首反七步诗呢?我想大家应该都知道“刘和珍君”的事迹,那是1925年的春天,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和段祺瑞政府一同迫害学生,刘和珍和许广平两人带头组织游街抗议,最后段祺瑞政府带来警察镇压,刘和珍不畏惧强权,带领学生展开斗争,最终她在这场反抗运动中不幸牺牲受欢迎的住建厅七大员。
而杨荫榆为了避免舆论压力,让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哲学系主任在《晨报》上发表意见书,这篇意见书极力赞扬杨荫榆的“功德”,并指责刘和珍等人,说“今反杨者,相煎益急”,把学生运动当作“豆萁”,把压迫说成是“兄弟相煎”,鲁迅知道后愤怒不已,他不仅写了散文《纪念刘和珍君》来谴责段祺瑞政府,还写下了这首反七步诗受欢迎的住建厅七大员。
1925年5月7日,杨荫榆在北京西安饭店宴请了女子师范大学的教师,席间,杨荫榆提出要开除刘和珍以及许广平等六位学生负责人,所以诗中的“办教席”指的就是这次宴席受欢迎的住建厅七大员。
鲁迅先生的这首诗为刘和珍等人平反受欢迎的住建厅七大员,爱国人士都纷纷叫好,1943年7月7日,郭沫若也写了《反七步诗》,结果却饱受争议,诗云:
煮豆燃豆萁受欢迎的住建厅七大员,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
郭沫若为何要这样些《反七步诗》?他说他是从“萁”的角度来思考的,他认为豆萁其实是富有牺牲精神的表现,豆萁燃烧自己是为了让豆成为席上的珍品,豆萁的精神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体现了“兄弟”之间的互助友爱,然而这首诗却饱受争议受欢迎的住建厅七大员。
后来的很多文学家都认为郭沫若这是在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豆和豆萁上面受欢迎的住建厅七大员,要知道豆也是一种生命,不能因为它是植物就当成物,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豆"又怎么会认为让人吃是一种荣幸?豆萁孕育了豆的生命,结果燃烧了自己煮熟了“豆”,这又怎么会是一种奉献精神?
此外受欢迎的住建厅七大员,郭沫若在肯定曹植文学地位的同时过多地贬低曹植,认为他恃才傲物,骄纵任性,认为曹植的《七步诗》算不上神来之笔,于是他愤愤地写了《反七步诗》,他在序言中道:“研究历史人物主要是凭自己的好恶.......”,还说“站在豆萁的一方面说,其实是富于牺牲精神的体现”,值得一提的是郭沫若的写作背景是1943年的7月,不知道郭老这首诗的“豆”和“豆萁”代指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