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岳飞的官职放到现在是个什么官_岳飞那时的职位

内容导航:

  • 岳飞在世的时候分别担任了什么官职?
  • 岳飞那时的元帅官职.相当现在什么官职
  • 岳飞在当时职位排名
  • 岳飞的官职相当于今天什么官职
  • 一、岳飞在世的时候分别担任了什么官职?

    绍兴元年七月任神武右副军统治,十二月升神武副军都统制,绍兴五年任神武后军都统制。(都统制相当于方面军总司令,即一个方面军的统帅。)

    绍兴四年二月任湖南、北襄阳府路制置使,十二月任荆湖北路、襄阳北路招讨使。绍兴六年任荆湖北路、京西南路宣抚副使,绍兴七年二月任宣抚使。(南宋初,常设制置使为方面军统帅,以抗金或镇压叛乱。辖区内的安抚使及地方官吏并受节制,后改为只节制军事,其它归地方政府。

    建炎四年(1130)定位在招讨使之下,后又规定安抚使不再带制置使,制置使只作统兵文武官员的官衔,也不常置。宣抚使在南宋初年设都督军事之前,为方面军最高统帅,此后的地位、职权低于都督军事,在都督军事(督视军马)的辖区内,则受其节制。)

    绍兴六年任武胜、定国军节度使,这是荣誉职务。

    绍兴七年任正二品太尉。

    绍兴九年正月任开府仪同三司。(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高级官位 ,隋唐 至元文散官的最高官阶。三司即三公(司空、司马、司徒)。东汉以后,三公虽不掌具体政务,却仍为皇帝高级顾问。但三公名额少,不能满足需求,因而产生了与之相比拟的荣誉虚衔 。

    殇帝延平元年(106),车骑将军邓骘的仪同三司为仪同 三司之始,其比拟三公均仅限于班位与礼仪,不具有开府辟僚属之权。西晋时,开府与仪同三司连称较多,逐渐通用,发展为官号。两汉以来 ,比拟三公的荣誉虚衔都必须有本官 ,及其成为官号,仍借本官自重。

    西晋三司不必指实职。东晋南朝,开府仪同三司是虚号,渐不为人所重。北魏开府与仪同三司分别为两个官号。前者单指开府辟官,不必同于诸公;后者单指礼仪同于诸公,不得开府辟官。兼任二者,意义便略同于东晋南朝,唯辟官少于诸公。

    北齐设开府仪同三司和仪同三司。北周分置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等散官号,以酬勋劳。隋初沿袭。炀帝留开府仪同三司,余均罢废。唐、宋、元因之,开府仪同三司一直是一品文散官,至明代罢废。清代称出任外省督、抚者为开府,但与魏晋南北朝开府辟召僚佐已非同义。)

    绍兴十年六月任正一品少保。(北周以后,历代多沿置,与少师、少傅合称三孤)

    绍兴十一年任枢密副使(宋代沿其制而稍加变通,以枢密使为枢密院长官,与同门下平章事等共同负责军国要政。枢密使有时亦称知枢密院事,简称知院。其副职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任此职者一般为文官,且往往即由同平章事兼任。即现在的军委副主席)

    扩展资料

    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

    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

    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结了“联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

    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

    参考资料:

    二、岳飞那时的元帅官职.相当现在什么官职

    岳飞的官职相当于今天将军。

    岳飞的官职相当于一只队伍的最高长官,其军衔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将军。将军一般是高级军事将领的统称,近现代,多用于称呼军队中的将级军官。地位非常高,有特殊待遇。

    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结了“联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

    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金军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评语,以示对岳家军的由衷敬佩。


    扩展资料:

    岳飞从二十岁起,曾先后四次从军。

    自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泽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止,先后参与、指挥大小战斗数百次。

    金军攻打江南时,独树一帜,力主抗金,收复建康。

    绍兴四年(1134年),收复襄阳六郡。绍兴六年(1136年),率师北伐,顺利攻取商州、虢州等地。

    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

    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

    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

    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

    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

    宋孝宗时,平反昭雪,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三、岳飞在当时职位排名

    岳飞绍兴元年七月任神武右副军统治,十二月升神武副军都统制,绍兴五年任神武后军都统制。(都统制相当于方面军总司令,即一个方面军的统帅。)
    绍兴四年二月任湖南、北襄阳府路制置使,十二月任荆湖北路、襄阳北路招讨使。绍兴六年任荆湖北路、京西南路宣抚副使,绍兴七年二月任宣抚使。(南宋初,常设制置使为方面军统帅,以抗金或镇压叛乱。辖区内的安抚使及地方官吏并受节制,后改为只节制军事,其它归地方政府。
    建炎四年(1130)定位在招讨使之下,后又规定安抚使不再带制置使,制置使只作统兵文武官员的官衔,也不常置。宣抚使在南宋初年设都督军事之前,为方面军最高统帅,此后的地位、职权低于都督军事,在都督军事(督视军马)的辖区内,则受其节制。)
    绍兴六年任武胜、定国军节度使,这是荣誉职务。
    绍兴七年任正二品太尉。
    绍兴九年正月任开府仪同三司。(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高级官位 ,隋唐 至元文散官的最高官阶。三司即三公(司空、司马、司徒)。东汉以后,三公虽不掌具体政务,却仍为皇帝高级顾问。但三公名额少,不能满足需求,因而产生了与之相比拟的荣誉虚衔 。
    殇帝延平元年(106),车骑将军邓骘的仪同三司为仪同 三司之始,其比拟三公均仅限于班位与礼仪,不具有开府辟僚属之权。西晋时,开府与仪同三司连称较多,逐渐通用,发展为官号。两汉以来 ,比拟三公的荣誉虚衔都必须有本官 ,及其成为官号,仍借本官自重。
    西晋三司不必指实职。东晋南朝,开府仪同三司是虚号,渐不为人所重。北魏开府与仪同三司分别为两个官号。前者单指开府辟官,不必同于诸公;后者单指礼仪同于诸公,不得开府辟官。兼任二者,意义便略同于东晋南朝,唯辟官少于诸公。
    北齐设开府仪同三司和仪同三司。北周分置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等散官号,以酬勋劳。隋初沿袭。炀帝留开府仪同三司,余均罢废。唐、宋、元因之,开府仪同三司一直是一品文散官,至明代罢废。清代称出任外省督、抚者为开府,但与魏晋南北朝开府辟召僚佐已非同义。)
    绍兴十年六月任正一品少保。(北周以后,历代多沿置,与少师、少傅合称三孤)
    绍兴十一年任枢密副使(宋代沿其制而稍加变通,以枢密使为枢密院长官,与同门下平章事等共同负责军国要政。枢密使有时亦称知枢密院事,简称知院。其副职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任此职者一般为文官,且往往即由同平章事兼任。即现在的军委副主席)

    四、岳飞的官职相当于今天什么官职

    军区司令
    不是总司令
    当与一只队伍的最高长官,
    军衔相当于现在的将军,
    职位相当于混合集团军的总指挥官;

    与军区司令不同;
    古代的元帅官职是临时的,平时不存在.只有战时,根据不同的战场需要临时设置,他的顶头上司是皇帝,
    等战争结束,他就回归到将军,归兵部管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