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大员问题 > 正文

70年代的公社八大员怎么安排_70年代公社开大会

生产队时,“公社八大员”是指哪些人?待遇如何?

实际上在生产队时期,哪有什么八大员九大员的,这都是有些人杜撰的!

当时的人民公社,是政府权力机关,他们都是挣国家工资,吃商品粮的,所说的商品粮,也是供应粮,就是和城市居民一样,用粮本领粮的,现在农村的乡镇,也是由当时人民公社全编制转至而来的,以我们吉林省当时人民公社的编制来讲,人民公社有公社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有社长、副社长;有组织委员、宣传委员、还有会计辅导员、民政助理员、公安特派员、林业助理员等,还有管武装的武装部长,武装部长管征兵、民兵的工作,

而当时人民公社下属的生产大队,还是以我们吉林省当时的生产大队来讲,也就是现在的村委会,有大队党总支部书记、大队主任、副主任;还有一个会计,有一个妇女主任,由副主任兼职的民兵连长,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有的地方成立了贫下中农协会,也就有了一个贫协主任的职位,他们也是挣工分的,只不他们挣的工分是比较高的,当时的生产大队,一般也就是六,七个人,甚至连八个人都不到,还有什么八大员!

而当时的生产小队,也以我当时生活的农村生产小队来讲,过去只有一个队长,文化大革命之后,又增加了一个政治队长,后来还是两个队长变成一个队长了,也不单独说什么政治队长,生产队长,就是队长了,有会计、有出纳员,出纳员兼保管员;有生产组长,生产组长兼记工员;有妇女队长,妇女队长兼妇女的记工员,还有一个车队的队长,这样就是队长、会计、出纳、生产组长、妇女队长、车队长,加起来也就是六个人,这六个人就是生产小队队委会组成人员,哪又有什么八大员呢?

至于待遇吗,这些队委会的干部,每个人都比普通的社员每天多挣两个工分,而生产队的队长,年后决算的时候,还会给他增加1000个工分左右的,至于在农村说什么八大员,那根本是没有的事!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七十年代农村高中毕业的人,后来都干了什么工作,现状如何?

我也是七五年的高中毕业生,所读学校那时候叫农业中学,说学校其实也就是农村中的几间草房子,门口有块空地就是操场的那种,老师是各地方七拼八凑来的,正规教师就一两个人。

虽说是高中毕业,也就是读了九年半书,小学五年半,初中二年,高中二年。高中毕业没有地方去了,只有回家务农。人家有头绪的家长有将孩子送进工厂的,送进供销社的,做赤脚医生的,民办教师的。

只有我们这些没有头绪的孩子,一头扎在农村,一干就是几十年。也许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没有大的追求,很容易满足,虽然是在农村,小日子过得去就算了。

现在回头看看后悔了,当初人家有工作的,现在都有老保,每个月雷打不动的都有好几千进帐。当初在家老老实实种地的什么都没有,将来还得靠子女来养老。这就是区别,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不可能都是一样,一万年以后,还会是这样,凡事都要想开点,辛辛苦苦一辈子,轻轻松松也是一辈子。

谁经历过70年代生产队吃大锅煮饭(不是集体食堂)?

这是一个伪命题。上世纪70年代,农业家大寨时,生产队的劳动根本不是吃大锅饭。那时,每个生产队都有“记工员”。绝不是不管是挖沟渠,积了多少肥,锄了多少亩地草,捡了多少棉花或割了多少亩麦子,都有详细的记载,到年底“分红”时(全部的纯收入),绝对是“多劳多得,按劳分配”。不存在“干劳干坏一个样!”

我以为:“70年代生产队的大锅饭”不符合历史事实,必须正本清源!

六、七十年代乡村最令人羡慕的工作,现在怎么样了?

六、七十年代,是祖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国家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由于中国人囗多,底子薄,要改变当时一穷二白的面貌,却实不容易。需要很长的时间,经过人们艰苦的努力,才能逐步提高人们的生活。在六、七十年代,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各村都以生产队为单位,集体统一劳动,按劳分配。这时的人们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国家号召人们仍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六、七十年代乡村最吃香的工作是大队书记、会计,其次是生产队队长和会计。因为那个年代,国家的各项建设都在轰轰烈烈的进行着,农村以兴修水利为主要建设。人们农忙时节忙种庄稼,农闲时抓紧时间兴修水利,大家都是你追我赶,起早贪黑的干。只有大队书记和会计不要劳动,他们坐在大队办公室计算、滩派当天各生产队要完成的生产任务,有时到工地上指挥群众如何干,书记一声令下,大队所有百姓都必须照办。生产队的队长和会计也不需要做事,他们只是指挥本队群众如何干,从那里干到那里。所有群众都会踏踏实实的从早干到晚。

在那时农村忙修水利的建设年代,有一项手艺也是比较吃香的。如木匠、篾匠、石匠、铁匠、裁缝等,因为他们一天只要上交生产队几毛钱,就可以不参加生产队紧张的兴修水利的劳动,去做他们的手工业。这样即轻松,又吃人家的、拿人家的,自由自在,还可吃香的、喝辣的,每天工资现金到手。虽然当时工资不高,但他们仍是乡村的上等人。

六、七十年代百姓每天都是紧张的劳动,人们都累得腰酸背痛。如果那时能不劳动或轻松劳动,也能收到比大众多的报酬。那么他的职业就是吃香的职业,也是受人们敬佩的职业。

六七十年代的农村人晚上是怎么过的?

目睹此提问,就不难看出提问者是“来者不善”,不是那个时代的阶级异己,便是其在那个时代被改造而不思悔改者。无论出自何种,都必定是对社会主义制度与毛泽东时代恨之入骨者。

连三岁的孩子都会知道,世上哪个时代不曾有过晚上?提问者却如此热衷于“关切”“六七十年代的农村人晚上是怎么过的?”,而非其它历史时期,不就是在玩弄“小聪明”,想方设法来诋毁六七十年代吗!

70年代的公社八大员怎么安排_70年代公社开大会

应该说,随着科学技术与时代不断的进步,不仅是农村,哪怕是城市,过去年代的“夜生活”与而今肯定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试想,如果今天年代的“夜生活”还不如八九十年代,八九十年代的的“夜生活”还不如六七十年代,那还能说得上什么时代进步与发展吗!

然而,有些人动辄就拿六七十年代,而非其它任何时代说事,难道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六七十年代,人民生活真的连旧中国都不如吗?!若如此,那人民为什么要跟着毛主席与共产党,去推翻蒋家王朝?如果六七十年代人民生活比旧中国还不堪,那八十年代初我们拿什么来改革,拿什么去开放?如果六七十年代真的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又为什么至今依然让老百姓怀念着那个时代呢?这不是惊天的欺世谎言又是什么?!

由此可见,一些人至今不忘借网络與论平台,肆意妄为,歇斯底里去抹黑六七十年代,就是不甘心其剥削制度的覆灭,而试图借改革开放之机,与西方反华势力狼狈为奸,梦想卷土重来,是可忍孰不可忍!

六七十年代“上河工”,农民是自己做饭吃,还是生产队里安排?

那个时候人民公社,人人觉悟高,每个劳动人民及孩子都有一个伟大的理想奔向共产主义的社会,农民及城市里工人都会参加义务劳动,那个年代虽然穷但是人人都有幸福感参加义务劳动是很自豪的事。

六七十年代,做一个乡村学校的民办教师难吗?待遇怎么样?

当然难。我从64年做耕小教师,69年部队退伍后做初中民办教师,74年起离开家住地学校到十里外学校做七年制学校革委会主任,8O年起做农村初中校长,85年转正。算是本地民办教师中的皎皎者,根据亲身体会,有如下难处。

一难社会地位不高,民办教师比不上大队书记主任。更比不上供销社职工。在教师队伍中,与公办教师总差一截。

二难负担重,在学校当骨干用,在生产队要争工分,分田后要种田。而当时是常住校,早学习,晚办公,星期日有轮流补课,假日还有进修培训函授学习开会等。个中辛苦可想而知。

三难收入低,家庭负担重,口粮少。我当时是全公社第二高工资的人。做初中班民办一开始就每月26元,以后1元2元,加到我转正,才33元丨月。而家中3个小孩,仅爱人1人劳动,虽然我吃生产队平均口粮,但劳动粮少。我还要从家中带粮食到学校食堂吃饭。幸好爱人养个母猪,下猪仔卖钱纯收入比我全年工资少不了多少。当时烧草、煤炭、灯油、食糖都紧张,全家难处可想而知。

四难文化水平起点低,教学水平不高。应该承认,民办教师总体学历不高,没经过专业训练,当时又值文革时期,连专业书籍报刊也不多。比如我,初中毕业,种二年田又当五年兵,开始去做民办教师主任不想要。公办教师帮我的不少,但看不起我,给我出难题的也有。管人育人我不承认差,但初中毕业是实,教学是新手也事实,要合格要胜任,需虚心好学,刻苦钻研。还有多次民师考试考核整顿,这难可想而知。

以上四难,你看难不难。

不过,事在人为,我不仅坚持下来,而且我在历次民师考核考试中,成绩全公社数一数二。我74年开始做学校负责人,学校和我个人教学成绩起码在同类校中全县先进。我84年高函市优毕业,加之我学校和个人表现,评高函市优学员,本人转正,全家"农转非",妻子安排正式工作。也算苦尽甘来。

但有部分民办教师不仅没我这样幸运,还没能定编转正,中途辞退。目前健在的,国家虽有关心,但补助很少,这些老人该提高待遇。

随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