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在现实历史中是一个非常刚直不阿的人物,但是在面对和珅这个乾隆朝位高权重的大贪官时,他的刚直不阿却被他隐藏了起来。
历史中,他非常懂得明哲保身的道理,知道自己和和珅对抗就是以卵击石,为了防止遭到和珅的报复,他不敢和和珅爆发太多的冲突,遇到事,就打出一手他原本十分厌恶的太极拳,把事情给推出去。
虽然这些事情与他的本心不合,但他知道,这是自己想要生存的唯一法则。
刘墉在电视剧中的形象和和珅一样,都有些被过于丑化。
现实历史中的和珅非常高大帅气、又极度有才华,与电视剧中猥琐矮小的和珅,有着天壤之别。
而现实历史中的刘墉也是如此,他虽然不如和珅帅气,但却有将近1米9的伟岸身高,整个人站起来就是一个堂堂正正的大汉,跟电视剧中那个矮小驼背的老人有着巨大差别。
刘墉的家世非常不凡,他的家中三代以上都是清朝有功名在身的人。
他的父亲更是厉害,在刘墉还没有进入朝廷之前,就已经成为了乾隆手下掌握着巨大权势的朝廷大员,权势地位之重,被民间冠之以了相国的称号。
刘墉能进入朝廷中,就与他的父亲有着莫大关系。
在清朝的科举考试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功名,这个功名就是“恩荫举人”,是清朝专门为一些大臣后代准备的,刘墉在他年轻之时,就凭借着他父亲的关系获得了这个功名,接下来参与到了意义重大的殿试之中。刘墉虽然是凭借着自己父亲关系获得这个机会的,但却并不意味着他本身没有才华。
在考殿试的时候,他从那全国各地精挑细选出来的众多进士中杀出了一条生路来,考到了第五名。
经历过这一次殿试考试的他,仿佛一条跃过了龙门的鲤鱼,开始平步踏上了自己的青云之路。
他接下来很快高升,被乾隆皇帝授予了一个能非常靠近乾隆皇帝本人的官职。
不过他的青云之路并没有走得太过于长远,因为他父亲犯错受到乾隆皇帝惩罚的原因,他这位为人子的也受到了相应的惩罚。
他先是被乾隆皇帝降了一个等级,然后第二年就被乾隆皇帝发配出了京城,把他派到了外地去做官。
刘墉这一发配,就被发配了二十来年的时间。
这二十来年的时间里,他在全国各地做出了很多事情。
他每到一地,都会为当地的百姓们处理冤案、治理过程中给当地百姓们做出很多有力的举措。
他的所作所为百姓们是明明白白看在眼里的,所以他就获得了来自于百姓们的爱戴,甚至一度被人们称之为“刘公”,一度被拿来与宋朝的包拯相提并论。从这一件事情,我们就可以看出他的刚直。
不过在他被调回朝廷中后,他的行事风格却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变。
他开始变得小心谨慎、变得处处圆滑起来,面对棘手的问题,他从来不会迎难直上去解决,而是能推脱就推脱,不能推脱就圆滑地解决。在现实历史中,电视剧中那般处处与和珅针锋相对的事情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乾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经为了他这份安然度身事外的事情嫌弃过他。
嘉庆皇帝在刚登基、乾隆皇帝还没有放权的时候,也这样说过他,不过他没有任何改变,仍旧和以往一般圆滑。
一直到了乾隆去世,刘墉才开始展露出了长时间被他隐藏着的刚直,在嘉庆皇帝完全掌握权力后,他成为了帮嘉庆皇帝处理和珅的头号大员,秉公处理起了和珅。在嘉庆皇帝掌握大权的接下来几年时间中,他也是如此,不再如同以前一般推诿、圆滑,开始做出了很多公正严直的事情出来。
遍观刘墉的这一生,我们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人。
在能保全自身的时候,他会选择恪守自己的本心,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在立于危墙之下、随时有可能丢掉性命的时候,他则选择了避身世外,既不掺合,也不同流合污,倒也无愧于心。
在乾隆年间,刘墉最高做到过直隶总督、吏部尚书、大学士的位置上。
清朝时期的直隶就是现如今的河北省,因为环绕着京城北京,有着重中之重的地位,这才有了直隶这个名号。
直隶总督是正二品的官职,但因为有着兵部尚书的加衔,所以一般最低都是从一品的品级,是清朝时期最位高权重的封疆大吏之一。
而吏部尚书主要掌管着朝廷官员的人事考核,在清朝的六部尚书之中,是权力最为巨大的,有着天官之称。
除此之外,刘墉还在某段时期内被乾隆皇帝授予过大学士的官职。
大学士在清朝是正一品的品级,地位非常尊崇,只不过刘墉后来因为犯了错,被乾隆皇帝罢免了这个官职。“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前几年的热播让刘墉成了老百姓耳熟能详的人物,流行媒体的作用确实是巨大的,不然的话刘墉不知道还要在故纸堆里躺多少年。
刘墉有没有当过宰相或者担任过相当于宰相的职务,这得从古代朝廷政治中枢构成说起,宰相是一种制度,在这种制度下的最高长官是丞相。民间口口相传,没分得那么认真,两者混为一谈也是正常默认的事。明朝朱元璋时在胡惟庸一案后,朱元璋从此取消了丞相这一职务,自己当劳动模范,包揽一切掌管六部。
他的子孙没他那样的干劲,处理政务需要帮手,就慢慢形成了内阁制,明代中后期内阁大学士权力已经相当大了,在內阁中权力较大的首辅人们习惯称之为宰相。
到了清代,继承了一部分明代的制度,清朝任文华殿,武英殿,保和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大学士就相当于內阁大学士,但清朝皇帝为了防止本朝的内阁像明代的那样权力过大,采取了一些措施实际上架空了内阁。
譬如康熙喜欢和自己信任的大臣在南书房办公,雍正皇帝更是设立了军机处,成了皇帝的秘书班子,到后来发展成国家一切军政要务的决策机构,尽管论权力比不上明代的首辅和以前的宰相。
所以清朝官场中人认为,当了三殿三阁的大学士,只能称作“中堂”,并不能称宰相,一定要入职军机处,才可能被称作宰相,而军机处领班大臣那才是名副其实的真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那刘墉的履历表上有哪些任职经历呢,他担任过吏部尚书,工部尚书,督察院左都御史,体仁阁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职务蛮多,名气也不小,可是他从未进入过军机处,也就是讲刘墉从来没有接触过帝国的政治决策中枢。他入过內阁,当过体仁阁大学士,叫“刘中堂”是最恰当的。
还有他被称作“罗锅”的事,自古科考出身的人,不说一个个都要求潇洒俊男,但基本体形必须具备的,刘墉是乾隆15年进士,如果真的驼背,恐怕连科考的机会都不会有的。
给刘墉加上“罗锅”帽子的不是电视剧里的乾隆皇帝,而是他儿子嘉庆皇帝,嘉庆当皇子的时候,刘做过他的老师,二人关系也比较好。嘉庆当皇帝时,刘已经是80多岁的人,背有些驼也是正常的,嘉庆皇帝曾经戏称他“刘驼子”,皇帝金口玉言,这一称呼就流传开来,本来好好的不驼背的刘墉被传成了天生一驼子。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说满清,知道满清历史的人不多,说刘罗锅都知道,原因是这几年的电视剧经常播放关于刘罗锅的奇闻怪事,但是详细情况就不一定明白了!先说说“刘统勋”。
这位就是“刘统勋”,而且他就是“刘墉”的父亲,这爷俩在满清,特别是在“雍正、乾隆”两朝,二位都是传奇人物,并且忠贞不二。刘统勋(1689年——1773年),字延清,号尔钝,山东人,雍正二年中进士,历任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翰林院学士、军机大臣,都是重要职务。
刘统勋官至宰相,这个官当了四十多年,就是一条;清正廉洁,正直、无私、敢于直谏,吏治、刑部、军事、治河,他都干过,非常让朝廷和皇帝的信任,你说这可以了吧?如果没有过人之处能干一辈子吗?但是最重要的是不占不贪,赢得了满朝文武的好评、爱戴及皇帝的信任。
据传这就是刘统勋、刘墉父子曾经住过这里,一品大员够廉政吧!刘统勋一生有好多传奇的故事,在官任上一丝不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死于上朝的路上,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乾隆帝在知道刘统勋的死讯后感叹不已,追授太傅,谥号:文正
刘墉(1719年——1804年),字崇如、号石庵。刘墉自幼体弱多病,是刘统勋的三个儿子当中的一个长子,清朝著名的政治家、书法家、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进士,历任内阁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等重要职务。刘墉接受了其父亲的良好教育,为朝廷当差期间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特别是刘墉的书法造诣很深,大家都称之为“浓墨宰相”。清代的“嘉庆九年”(1805年)病逝,刘墉属于高寿,八十五岁,死后被追赠太子太保,赐谥号文清。
刘统勋、刘墉父子二人都是清代的朝廷高官,都是在他们的一生中“廉洁奉公守法”兢兢业业的为朝廷服务,从他们父子二人的身上看到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重要体现。他们虽然作古,可后人们无不景仰。
(图片来自网络,本文如有雷同请与本人联系删除)欢迎评论留言。
六王爷是乾隆的六叔,也就是雍正的六弟,康熙的第六子。
不过,历史上真正的“六王爷”是六阿哥胤祚,英年早逝,康熙二十四年去世,死的时候才六岁。
乾隆倒是有一个六弟,而不是六叔,就是雍正第六字弘昼。著名的荒唐王爷,跟乾隆三哥弘时不同,他这个六弟就爱玩,不挣皇位。他办了很多荒唐事,给自己活出殡。也是因此,乾隆一直很宠着这个六弟。
《宰相刘罗锅》中的六王爷,应该是根据乾隆六弟的作风,杜撰出来的。真实的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剧中,李丁老师扮演的六王爷,憨态可掬,小事迷糊,大事不糊涂,相当出彩!
(文/勇战王聊历史)
纪晓岚是从一品,刘墉是正一品,和珅和阿桂都是超品,你说谁最大呢?
先简单介绍一下四位大臣
1、刘墉
刘墉(1720—1805),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清代著名大臣和书法家,首席军机大臣刘统勋的长子。
一部《宰相刘罗锅》让刘墉的扮演者李保田大火起来,其实与李保田一起火的还有清朝大臣刘墉,戏说中的刘墉有才学、有能力、聪明机灵,还会同和珅斗智斗勇,而实际上历史上的刘墉还是比较普通的。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刘墉出生于山东诸城,他的父亲刘统勋是乾隆皇帝前期的肱骨之臣,官至首席军机大臣,刘墉的爷爷也官至布政使,所以刘墉是官宦之家,书香门第。
由于父亲的关系,刘墉从小就获得了良好的教育,31岁的时候,还以恩荫举人的身份直接参加会试和殿试,斩获二甲第二名,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刘墉为官前十年基本上就是在翰林院,期间也升任过侍讲(从四品),还担任过学政,但是没有管理过行政。
一直到乾隆二十七年,42岁的刘墉外放太原知府,才算真的被重用,1765年,刘墉升任道台。
仅一年,刘墉又因为管辖范围内的一个县令贪污国库银子,犯了失察罪,被革职。
1769年,刘墉因为父亲的缘故又被起用,任江宁知府,这次是刘墉树立官声的时期,他把江宁治理的很好,百姓都很爱戴他,拿他和包拯相比。
1772年,刘墉调任陕西按察使。
1780年,刘墉升任湖南巡抚。
1781年,刘墉升任为都察院左都御史,从一品。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刘墉升任直隶总督、协办大学士。
这时和珅成为了乾隆皇帝的红人,如日中天,刘墉采取的措施就不依附和珅,也不对抗和珅,装傻充愣,还犯错误自污声名,就是为了不被和珅打击。
直到嘉庆二年,太上皇乾隆才提拔刘墉为体仁阁大学士,但是人家乾隆说了,刘墉向来做事不认真,这次提拔是因为没有人选了,才让刘墉捡了便宜。
嘉庆四年和珅倒台,刘墉负责审理和珅的案子,嘉庆九年,刘墉以85岁高龄得以善终。
2、纪晓岚
纪晓岚(1724—1805),原名纪昀,字晓岚,所以很多影视剧都称他为纪晓岚。出生于1724年,比刘墉小四岁。
纪昀的家庭出身比较普通,虽然父亲是举人,但是也算是一般家庭,但是纪昀可以算是神童吧!
20岁纪昀参加科举,直接拿下第一名,四年后,参加顺天府的乡试,又获得第一名解元。
30岁的时候,纪昀中进士,进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纪晓岚进入官场,基本上就是编书,可能是乾隆皇帝觉得纪晓岚治理地方不行,应该发挥他文学上的特长。
比如:乾隆三十年,纪晓岚的父亲去世,他回乡守孝,然后三年后回来,吏部的意见是让纪晓岚到贵州任知府。
但是乾隆皇帝直接否定了,继续让他编书,虽然是编《四库全书》,可是也可以看出乾隆不认为纪晓岚能主政地方。
往后,纪晓岚一直就是御用文人,当大、小金川全境荡平,纪昀编写《平定两金川雅》、《平定两金川颂》,歌颂乾隆的丰功伟绩。
后来虽然纪晓岚干过礼部尚书,左都御史,但是乾隆皇帝仍然不把他当作重臣看待。
比如乾隆晚年礼部侍郎尹壮图上书皇帝,直言“议罪银制度”的弊端,乾隆皇帝大怒,因为议罪银就是为了皇帝增加收入的,乾隆皇帝好可以数次下江南不用花国库的钱,乾隆直接治罪尹壮图。
纪晓岚因为和尹壮图有点交情,所以给他向皇帝求情,乾隆皇帝正在气头上直接说:“朕以汝文学优长,故使领四库书,实不过以倡优蓄之,尔何妄谈国事。”
意思很简单,你不过是我的御用文人,还敢妄谈国事,吓得纪晓岚从此再也不敢提意见了。
其实历史上的纪晓岚在精神上比较悲哀,皇帝认为他不能为封疆大吏,只能编书。
可是编书就要讨好皇帝,清朝的文字狱比较严重,尤其是乾隆时期,这个时候纪晓岚已经属于被“阉割”的文人,他事事顺从皇帝的意思,没有自己的观点,以取乐皇帝为主。
并且历史上的纪晓岚也没有同和珅作对的实力,皇帝都不让他参与政事,他哪里敢同和珅扳手腕呢?所以铁齿铜牙纪晓岚完全就是戏说,不要当真。
虽然纪晓岚精神上被阉割,可是现实生活中他还是比较舒服的,史书记载纪晓岚是个大胖子,又黑又壮,还喜欢吃肉,好女色,有七八个小妾,可以说生活美滋滋啊!
嘉庆十年,纪晓岚快死前被嘉庆皇帝任命为协办大学士,没多久就去世了,只比刘墉晚死一两个月。
3、阿桂
阿桂,满洲正蓝旗人,清朝名将,大学士阿克敦之子。阿克敦是乾隆朝协办大学士、刑部尚书,还当过两广总督兼广州将军,妥妥的封疆大吏,所谓是下马管民,上马管军。
所以官宦之家出生的阿桂自然机会比别人多,雍正十年(1732年),十六岁的阿桂入官学读书,乾隆三年阿桂中举人,开始进入官宦生涯。
阿桂的家庭也属于满人贵族了,所以他的为官生涯还是挺顺利的,阿桂一开始在六部工作,虽然有过低谷,但是由于父亲的原因,乾隆还是重用他。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乾隆趁着噶尔内乱之机出兵进占伊犁,想要完成爷爷康熙和父亲雍正未完成的事业,阿桂也被派往西北,负责管理军需。
从此以后,阿桂开始在军中崭露头角。平定准格尔残余势力时,阿桂已经开始带兵了,准格尔残余被剿灭后,阿桂又参加了平定天山回部叛乱,随后阿桂又两驻伊犁,为清朝巩固伊犁地区做出重要贡献。
乾隆皇帝因为阿桂的功勋称:
“阿桂在军营殊为出力,且在伊犁办事亦甚妥协,著加恩将阿桂一族由正蓝旗抬入上三旗。”
阿桂因为皇帝的宠信和镇守边疆的功劳,被抬进上三旗,这是莫大的殊荣,因为上三旗旗主是皇帝,在也不用看别的旗主的脸色了,专门为皇帝服务。
由于在伊犁出色的政绩,阿桂被乾隆皇帝任命为伊犁将军,正式成为封疆大吏,正一品武官。
不过没有多久,缅甸和清朝发生战争,阿桂又马不停蹄的被乾隆委派到南方,作为傅恒的副将征讨缅甸。但是在缅甸战场,阿桂没有立下功勋,还受到了乾隆的斥责。
可是随之而来的大小金川战役,阿桂再次所向披靡,因为大小金川中的高光表现,乾隆帝封他为一等诚谋英勇公,并进为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军机处行走。
回到京师,阿桂的地位越来越高,备受皇帝重用,在文华殿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于敏中去世后,阿桂直接任命为首席军机大臣,属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务。
阿桂不止打仗厉害,而且治理水利也很厉害,在他的治理下,水患很少发生。阿桂还两次率师镇压甘肃回民起义,并以领班军机大臣身份提出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的进兵方略,使清朝加强了台湾的统治。
阿桂在数次清朝边疆战争中,功勋都名列第一,但是晚年乾隆皇帝开始宠信和珅,阿桂虽然也知道和珅的不法行为,但是乾隆皇帝老眼昏花,加上阿桂也装聋作哑。
阿文成公与和相同值军机大臣十数年,既薰莸不相合,乃除召见议政外,毫不与通交接。凡立御阶之侧,公必去和相十数武,愕然独立,和就与言政事,公亦漫应之,终不移故处也《啸亭杂录》
但是阿桂直到退休之前都首席军机大臣,位在和珅之上,和珅虽然权势滔天,但是对于阿桂他也无可奈何,阿桂经常不给和珅面子,弄的和珅下不来台。
1797年10月10日,阿桂病逝,终年八十一岁,嘉庆帝追赠阿桂为太保,赠谥号为“文成”,道光帝时期阿桂进入太庙供奉,位居福康安之上。
4、和珅
和珅是清朝的著名贪官,同时也是清朝最有权势的大臣(当然摄政王不算),尤其是乾隆皇帝晚期,和珅都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常务副皇帝,官场上基本上没有对手,只有王杰敢和他斗,不过也被和珅打压的很厉害。
历史上的和珅和电视剧中的有不同了,他长的英俊,有能力,善于理财,绝对不止是会贪污和溜须拍马,和珅聪明好学熟读四书五经,精通满、汉、蒙、藏四种语言,是真正的青年才俊。
和珅青年时期想通过科举进入官场,可是名落孙山,但是他承袭了父亲的轻车都尉,入选粘杆处侍卫,从此和珅得到了接触皇帝的机会,升任仪仗队侍从。由于和珅很有才学,乾隆皇帝开始喜欢上了和珅,据说和珅长的也不错,很像乾隆的一个死去的妃子。
于是和珅升的很快,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和珅就任命户部右侍郎,三月任命军机大臣,四月,任命总管内务府大臣,往后又任命为步兵统领。
云贵总督李侍尧涉嫌贪污案,乾隆皇帝任命和珅前去查办,办事能力超强的和珅顺利查处了李侍尧贪污的案件,乾隆皇帝很高兴,和珅也因此被提升为户部尚书,御前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
一开始和珅还以清官自称,从来不收取贿赂,可是查李侍尧案得到的钱和大权在握的快感,让和珅迅速成为贪官。
和珅的成长速度很快,乾隆四十九年,和珅因平回乱有功,封为一等男爵。乾隆皇帝的最后十年基本上就是宠信和珅,当时阿桂和福康安虽然也受宠,但是他们两个人到处征战,所以和珅得以大权独揽。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和珅任文华殿大学士,后来和珅看出了乾隆想到江南游玩,但是不愿意动国库的钱,和珅开发出了议罪银制度,官员犯罪可以交钱免罪,于是和珅让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没有动用国库的一分钱,但是这样只会让官员更加腐败,然而乾隆皇帝很满意。
乾隆晚年更加宠信和珅,嘉庆皇帝继位后,由于乾隆皇帝不愿意放权,大权在乾隆皇帝和和珅手中,嘉庆皇帝只能委曲求全,和珅还因为镇压白莲教,被封为公爵。
不过,乾隆皇帝驾崩,嘉庆皇帝亲政就立马处治了和珅,嘉庆四年,和珅被下旨抄家,抄得白银八亿两,相当于清朝十五年的收入,不得不说和珅敛财是真厉害,不愧是“贪污之王”。
其实,这四个人中纪晓岚纯属凑数的,刘墉勉强可以提一下,但是仍然比不过和珅和阿桂。
清朝的官制也是继承了明朝的,正所谓“清承明制”,清朝的正一品官职有太师、太傅、太保、三殿三阁(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体仁阁、文渊阁、东阁)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伊犁将军、绥远将军。
其中太师、太傅、太保,都是加衔,不属于实职,通常都是一些大臣去世后加的,当然也有比较特殊的,大臣在世的时候也会加这三个衔,但是很少。
剩下的三殿三阁大学士,是有着严格的晋升标准的,我们知道明朝时期创立的内阁,但是清朝的内阁是没有很大权力的,都是地位的象征。
清朝前期权力在议政王大臣组成的议政王会议,属于后金时期的产物,就是王公共同商议决定大事。等到康熙皇帝时期为了加强皇权,设立了南书房,后来雍正又设立了军机处,等到乾隆皇帝时期军机处成为清朝的权力机构,军机大臣成为实权宰相。
当然军机大臣是没有品级的,一般都是兼的职务,从六部尚书或者大学士中选拔,所以清朝要想看官位,还得是大学士。
但是大学士的升级还是比较难的,因为乾隆皇帝把大学士改革了,清朝前期大学士有三殿三阁,其中由高到低是:中和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中和殿也是大学士之首,获得的只有觉罗巴哈纳、金之俊、图海、巴泰四人,图海死后,中和殿一直空缺。
乾隆十三年后,把中和殿大学士撤掉了,增加了体仁阁大学士,这样排名变成了: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体仁阁。这样一来保和殿成为大学士之首,乾隆十三年后获得保和殿的只有乾隆的小舅子傅恒。
清朝的大学士也是按照这个顺序升迁的,当然有可能一上来就任武英殿大学士,不一定要从体仁阁大学士开始,但是升迁的顺序是从低到高的。
不要以为清朝的大学士人数很多,实际上清朝中央的正一品高官没有几个,三殿三阁的大学士数量一直也就4—6人,大部分时间是4人。
大学士的迁转也大多按从体仁阁至文华殿这样的顺序迁转,当然并不一定要从体仁阁开始作为起步。
除了四位正牌大学士,还有协办大学士,属于候补的大学士,如果想升任三殿三阁的大学士,那么就要先任协办大学士,这样才顺利成章的入阁。协办大学士是从一品,一般都是从六部尚书或者左都御史地方总督加衔。
所以清朝官员成为从一品相对比较简单,因为从一品的官职太多了,地方总督、六部尚书、左都御史、九门提督等等都是从一品。
但是从一品晋升正一品比较难,也比较慢,就拿刘墉为例,他任协办大学士是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等到他成为体仁阁大学士是嘉庆二年(1797年),期间过了十好几年。清朝除了有爵位的,只靠官位到正一品的寥寥无几。
那么回到问题,纪晓岚最高是协办大学士,也就是说纪晓岚没有晋升为正一品,他到顶是从一品。而刘墉等到嘉庆二年终于成功晋升为体仁阁大学士,虽然是乾隆不情愿给的,刘墉也算正一品高官,这在汉人里面也很厉害了。
和珅身兼数职,其中从一品的官职就不说了,正一品的官职有领侍卫内大臣,能担任领侍卫内大臣必须是皇帝的绝对亲信。
同时和珅还是文华殿大学士,因为自从傅恒之后,没人担任保和殿大学士,所以文华殿大学士就是内阁首席大学士,很明显和珅的大学士要比刘墉的高很多。
阿桂也有多个正一品高官,其中像伊犁将军就是正一品,本来驻防将军是从一品,但是由于新疆的重要程度,伊犁将军是正一品。
阿桂还是武英殿大学士,也是正一品,仅次于和珅的文华殿大学士。
所以职位品级方面,和珅以文华殿大学士排名第一,阿桂是武英殿大学士排名第二,刘墉是体仁阁大学士排名第三,纪晓岚是协办大学士,排名第四。
再说一下爵位方面。
清朝爵位分为功臣爵位、宗室爵位、蒙古爵位。
宗室爵位就是像亲王、郡王、贝勒、贝子什么的,都是宗室爵位,其中公爵以上为超品,这是乾隆皇帝定下来的规矩。
异姓功臣爵位就是公爵、侯爵、伯爵(上三者超品)、子爵(正一品)、男爵(正二品)等爵位,很显然功臣爵位里面伯爵以上为超品。
四位大臣里面,都不是宗室,所以没有宗室爵位,刘墉和纪晓岚没有军功,所以没有功臣爵位,和珅是公爵,阿桂也是公爵,所以和珅和阿桂为超品,但是阿桂是四字爵位,高于和珅的两字爵位。
最后是实权方面,纪晓岚和刘墉都当过尚书,或者左都御史,但是没有进入过军机处,所以他们两个人差不多水平,刘墉要略强于纪晓岚,毕竟在皇帝眼中刘墉还是比纪晓岚强多了,纪晓岚都不能谈国事,刘墉还可以参与政事。
阿桂与和珅是军机大臣,阿桂在世的时候是首席军机大臣,而和珅一直屈居阿桂之下,阿桂死后,和珅担任首席军机大臣。可是考虑到乾隆皇帝晚年对和珅的宠信程度,和珅是四人中最有实权的,阿桂都比不过他。
所以实权方面,和珅第一,阿桂第二,刘墉第三,纪晓岚第四。
小结:四位乾隆时期的重臣,和珅和阿桂凭借爵位都是超品,刘墉最高正一品,纪晓岚是从一品,很显然和珅和阿桂官大。即使不考虑爵位,只考虑官职,也是和珅与阿桂高,刘墉次之,纪晓岚最后。当然如果考虑实权的话,和珅绝对妥妥的第一,“常务副皇帝”肯定是最大的,比实习皇帝嘉庆都大,更何况大臣了。
刘墉是乾隆初中期名臣刘统勋的儿子,父子二人都官至大学士,成为乾隆时期官场的佳话,但是刘统勋的官职权力比儿子刘墉还要大一些,下面就来说一说仕途巅峰时期的刘统勋到底有多厉害,权力有多大。
刘统勋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刘棨是康熙朝进士,虽不是朝廷重臣,最后却也官至四川布政使也算是地方高官,而且刘棨是清朝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清官,因此刘统勋自幼就受到家庭熏陶,在雍正二年(1724年)刘统勋考中进士,此后在雍正朝刘统勋一直担任庶吉士、上书房行走这类文书似的官职,虽然官职不大,但始终都在中央,也因此能被乾隆所赏识。
乾隆继位后刘统勋迎来了仕途巅峰,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登基后,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自然会对雍正朝的重臣进行裁汰,从而提拔重用自己信任和欣赏的人,刘统勋就是这个让乾隆信任和欣赏的人。
刘统勋正是凭借打击雍正时期的心腹重臣张廷玉和满洲贵戚讷亲而出头,雍正临终前以大学士张廷玉和鄂尔泰为顾命大臣辅佐青年乾隆。
张廷玉早些年是谨慎谦恭的大臣,但是随着张廷玉的官职越来越大,越受雍正信任和重用,晚年的张廷玉有些固执激进,张廷玉与鄂尔泰不和,大搞满汉大臣之争,张廷玉为汉臣之首,鄂尔泰为满臣之首,所以两人在乾隆初期大搞满汉党争让乾隆是十分不满。
乾隆登基后不久鄂尔泰重病缠身,康熙朝四大辅臣之一的遏必隆之孙讷亲上位,大有替代鄂尔泰成为了满臣之首趋势,同样张廷玉与讷亲也是不和,讷亲是相对年轻的满洲贵戚,靠的是家族关系才青云直上,所以讷亲为人更加狂妄。
刘统勋在乾隆六年(1741年)刚刚因母丧守孝归来,被乾隆任命为左都御史,这是从一品的高官,主要职责就是监察百官,相当于现代的中纪委书记。
出任左都御史之后的刘统勋第一件事就是弹劾了张廷玉和讷亲,其实这也是当时乾隆的本意,乾隆本意是想打击张廷玉,毕竟雍正时期的顾命大臣果亲王允礼、庄亲王允禄、大学士张廷玉和鄂尔泰四人,当时允礼已经去世,允禄被乾隆故意牵扯到了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弘晳逆案之中,也已被乾隆削去权力,鄂尔泰当时重病缠身,只剩张廷玉一人还手握大权,所以乾隆为了巩固皇权必须对张廷玉进行打击和压制。
但是张廷玉是三朝老臣,父子两代大学士,政治势力非常深厚,乾隆也不便贸然裁撤张廷玉,所以乾隆故意任命清廉正直、秉公执法的刘统勋出任左都御史,他料定刘统勋势必会对张廷玉结党之事进行弹劾。
就这样清廉正直的刘统勋就成了乾隆手里的一杆枪,他在左都御史任上第一时间就向张廷玉开了枪,刘统勋同时弹劾了三朝老臣张廷玉和满洲贵戚讷亲,当时震惊朝野,大家都以为刘统勋不知天高地厚的时候,乾隆却出来力挺刘统勋,将二人罢官停职。
当然,乾隆只是象征性的将两人罢官,乾隆不可能真的因为刘统勋的一些微小错误的弹劾真的把张廷玉往死了整,而讷亲则是乾隆故意做出的姿态,一同将他和张廷玉罢官显得不偏不倚,后来乾隆很快就启用了二人,不过乾隆对张廷玉是刻意打压,对讷亲则是提拔重用。
刘统勋也因为弹劾了两大重臣一时之间名声大噪,从此之后刘统勋直言敢谏的名声闻名天下。
刘统勋不止是直言敢谏的清官廉吏,他还是一个治水小能手,刘统勋不仅善于治水,还在这期间惩治了很多借着治水之机贪赃枉法的官吏。
大学士高斌也是一个治水能手,而且他还是乾隆非常喜爱的高贵妃之父,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时候,乾隆曾让高斌出任河道总督负责治理江南水患,结果高斌借此机会大肆贪腐治水钱财,拿江南百姓的生命开玩笑,当时的江南御史都不敢弹劾高斌,只因他位高权重,其女还是乾隆得宠的贵妃。
刘统勋当时为翰林院掌院院士兼刑部尚书,乾隆派他去江南巡视治水问题,结果刘统勋很不客气的就把高斌弹劾了起来,事后高斌被乾隆革职查办,江南所牵扯官员该杀的杀了,该抓的抓了起来,江南水患才得以整治。
在清代水患是威胁民众的最主要自然灾害,清代一直也很重视治水,但是治水的工程需要大量财力,这也成为了滋生贪官污吏的地方。贪官横行,朝廷的治水钱款被贪墨,那治水肯定起不到效果,刘统勋除了弹劾了高斌之外,他之后又多次弹劾检举这些贪墨治水钱款的河道官员。
之后乾隆索性直接任命刘统勋为河道总督,负责治理河务。刘统勋深知治理河务必须从人心抓起,刘统勋上任后几次微服私访查出了这些河道内部的贪腐官员,将他们全部抓起来严惩,由此河道内部官员都很畏惧刘统勋,开始秉公齐心治理河道。
在刘统勋的治理下黄河水患不再殃及百姓,运河河道也得到有效疏通和治理,在治理水务问题上刘统勋秉公执法,细心体谅百姓之困难,给他在民间赢得了非常高的名声,民间都称刘统勋为“刘青天”。
刘统勋凭借自己清廉正直和秉公执法深得初中期励精图治的乾隆喜爱,刘统勋很快就官至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在不设宰相的清代虽说官至大学士就可以算是宰相,但是清朝官场也有言大学士不兼军机大臣不算真宰相,而刘统勋仕途巅峰时期身兼军机大臣、大学士、河道总督、吏部尚书和国史馆总裁以及《四库全书》总纂官,可谓是集大权于一身的宰辅之人,刘统勋算是乾隆初中期最为得力的助手和股肱之臣。
刘统勋的官职权力要比儿子刘墉还要大得多,刘墉因为父亲刘统勋在中央任宰辅的原因为了避嫌,所以大多数时期都是在地方任职,直到刘统勋去世后刘墉才得以调进中央任职,但是刘墉仕途巅峰也只到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与他老爹刘统勋的军机大臣等官职相比还是差了一些。
要想知道刘统勋的权力有多大,有多厉害,参考一个乾隆中后期的另一个权臣、大贪官和珅就知道了。
和珅当的很多职务基本都是刘统勋玩剩下的职务,和珅仕途巅峰时期就是首席大学时兼首席军机大臣兼吏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院士,看看这些是不是刘统勋玩剩下的,当然总的来说和珅的权力还是要比刘统勋大一些,但也可以看出乾隆初中期对刘统勋的依赖和信任。
而后来以刘墉为首的御史集团之所以敢正面弹劾和珅,也是因为刘墉借着父亲刘统勋的政治资源,外加自身清正廉洁,才得到了御史们的拥护,能与之正面交锋。
刘统勋与和珅可以说是乾隆初中期和中后期两大最为信任,最受重用的股肱之臣,不过他们俩也形成了鲜明对比,刘统勋一生为官清正廉明,秉公无私;而和珅虽然非常有头脑和才能,却成为了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大的贪官。
刘统勋与和珅这两个风格极端的乾隆重臣也代表了乾隆早年和晚年的风格,乾隆初中期是一位非常励精图治的英明帝王,因此他需要像刘统勋这样的廉吏能臣为他治国;而中晚期的乾隆则是偏于享乐堕落的帝王,他更加倚重和珅能帮他解决他享乐的问题。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刘统勋在上朝的路上病逝,乾隆得知刘统勋在上朝路上身体出现问题后立刻派驸马福隆安携太医前去诊治,刘统勋最终还是病逝,乾隆得知刘统勋去世的消息后非常悲痛。
后来乾隆更是亲自到刘统勋府上吊唁,乾隆来到刘统勋家里才发现刘统勋作为大清宰辅之臣居然家徒四壁、门楣窄小,乾隆当场为之流涕,悲痛对身边的人说自己从此失去了一位治国的得力助手。
刘统勋死后被乾隆追谥为“文正”,这在古代是文臣之中最为无上荣耀的谥号,在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帝,基本是不会轻易把这个谥号赐给大臣。
纵观满清历史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大臣只有八人,分别是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其中汤斌、刘统勋、曹振镛和曾国藩四人是完全凭借自身出众的能力和高尚的品行得到皇帝的认可,而其他四人则是因为是皇帝老师的尊贵身份才得到了这个谥号。
即便在历史上刘统勋的儿子刘墉比他名气还要大,但是刘墉死后也只是得到了“文清”的谥号,比父亲刘统勋的“文正”谥号还差了一些。
刘统勋的祖父刘必显在顺治时期是户部员外郎,官职虽然不大,但作为主管财物的官员却是十分有操守,也是一代清官。刘统勋的父亲刘棨官至四川布政使,是地方高官,作为地方高官更是操守清正,能体会民间疾苦,是清朝历史上有名的清官。刘统勋的儿子刘墉在历史上向来非常有名气,也是清代清官廉吏的代表,最著名的就是刘墉智斗大贪官和珅,最终刘墉还主审了和珅一案,也被后世称颂。可以说刘统勋祖孙四代都是清官廉吏的典型。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竹林七贤,建安七子,元曲四大家,扬州八怪,酒中八仙都是古代文人名士的合称,在诗词、杂剧、散文、书画等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影响。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建安七子是汉朝建安年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建安七子和“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的诗文创作形成俊爽刚健风格,建安风骨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建安七子中孔融是北海国相,因为触怒曹操被杀。其余六人全部投靠了曹操,巧合的是,这六人除了阮瑀早死,剩下的五人全部死于建安二十二年的疫病。
阮瑀的儿子是阮籍、孙子是阮咸,是竹林七贤中的两位,祖孙三代都是文人名士。
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
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的七位名士,因为经常在山阳县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被称为竹林七贤,他们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
竹林七贤是当时的贤士,放荡不羁,但在当时曹魏和执掌大权的司马家族对峙下,七人也走向了不同道路,最后分崩离析。
嵇康、阮籍、刘伶是七人中最出名的,也是出仕曹魏不满司马氏的人物。嵇康的文学成就很高,并且擅长音乐,曾奚落钟会,最后因为触怒司马昭被处死,从此广陵成绝响。阮籍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创作五言诗的人,后世的陶渊明、李白等诗人都是对他的继承和发展,在嵇康死后,阮籍佯狂避世不再出仕。刘伶最出名的就是嗜酒如命,出去也是坐着鹿车带着壶酒,仆人扛着锹跟着,死了就把他埋了,刘伶醉酒的典故也是有了后世流传至今的刘伶醉。
山涛、向秀、王戎、阮咸四人在西晋建立后,大多出仕,这四人知道的人比较少。山涛是年事最大的一个,也是竹林七贤实际的组织者,嵇康、阮籍、向秀发现结识的。刘禹锡有句诗“怀旧空吟闻笛赋”,其中典故就是写的向秀作品《思旧赋》,是向秀为追思好友嵇康和吕安所作。阮咸是阮籍的侄子,与阮籍并称“大小阮”。王戎是年龄最小、功名心最盛的一位,在西晋宦海浮沉。
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酒中八仙是唐朝嗜酒好道的八位学者名人,这八人嗜酒如命、乐观放达。杜甫有《饮中八仙歌》,写了这几位名士狂放不羁的一面,在后世瓷器画面也常常绘有饮中八仙。
李白的称号是“诗仙”,贺知章的称号是“诗狂”,张旭是著名的草书书法家,被称为“草圣”。
李适之是李世民曾孙,李承乾的孙子,曾任左丞相;李琎是唐睿宗李旦嫡长孙,唐玄宗李隆基的侄子,被封为汝阳郡王;崔宗之是宰相的儿子,袭爵齐国公;苏晋袭封河内郡公,后任吏部侍郎;焦遂是一介平民,事迹记载也不多,因为嗜酒如命、酒量惊人而出名。
饮中八仙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好喝酒,能喝酒。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元曲四大家是四位元代杂剧作家,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
关汉卿是四大家之首,是我国戏剧史上作品最多,成就最大的一位作家,被誉为“曲圣”,作品有脍炙人口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等。
白朴的主要作品有《梧桐雨》)、《唐明皇游月宫》、《东墙记》等。
马致远的小令很多,最出名就是《天净沙·秋思》,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郑光祖的代表作是《倩女离魂》,与《拜月亭》《西厢记》合称元杂剧三大爱情剧。
金农、郑燮、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
扬州八怪,是清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批风格相近的书画家总称,也常被称为“扬州画派”。关于扬州八怪的具体人物说法不一,八字也可看作数词,同时期画风相同的几人也可列入,最被公认的还是上面八人。
扬州八怪大多出身贫寒,经历坎坷,靠卖字画为生。他们的书画作品大胆创新,不同于古人,不追随时俗,近现代名家齐白石、徐悲鸿等画家都有受他们作品影响。
金农怪在才,精通篆刻、鉴定,工于诗文书法画作,擅长画花鸟、山水、人物,最擅长的是墨梅。
郑燮就是郑板桥,怪在传奇。郑板桥诗书画三绝,画作擅长画兰、竹、石;书法以“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而独创一格的“板桥体”,自称“六分半书”;诗文也写得极好,课本上学过他的七言绝句《竹石》。
黄慎怪在悟性,人物、山水、花鸟无一不精,诗文、狂草书法,绘画三绝。
李鱓怪在命,被两次革除科名一次贬官后到扬州卖画为生。李鱓工诗文书画,擅长花卉、竹石、松柏,后又拓展了写意花鸟画的表现领域。
李方膺怪在倔,工于诗文书画,擅长梅、兰、竹、菊、松、鱼、人物、山水等,尤其精于画梅。
汪士慎怪在人,善于绘画书法,金石篆刻,尤其善于画梅。
罗聘怪在使命,擅长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善画《鬼趣图》,画鬼态无不极尽其妙。
高翔怪在淡泊,一生都是布衣之身,他擅长画山水花卉,也精于写真和刻印。
在古代有很多文人合集,这些称谓到现在依然也是很多,四大、四小、十大等等的,再列举一些其他的文人并称。
司马相如、司马迁
司马相如是西汉辞赋家,汉赋的奠基人,被誉为赋圣、辞宗,代表作有《子虚赋》,《上林赋》,古琴曲《凤求凰》。
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鲁迅先生曾评述“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司马迁、司马光
西汉的司马迁和北宋的司马光,一个创作了纪传体通史《史记》,一个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在史学界有着重大影响。
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汉赋四大家是西汉和东汉四位汉赋家,他们的作品在当时及后世文坛影响深远,是汉大赋的最高成就者。
扬雄是西汉时京城的文化巨擘,被后来的学者誉为“汉代的孔子”。
班固是东汉时期史学家、文学家,曾修撰《汉书》,他的《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
张衡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发明家,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被誉为“科圣”。张衡 还是著名的文学家,有《二京赋》、《归田赋》等名作。
曹操、曹丕、曹植
三曹是汉魏时期曹操和儿子曹丕、曹植的合称,他们的作品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
曹操的作品有《观沧海》《龟虽寿》等;曹丕的《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曹植是建安文学的集大成者,有名作《洛神赋》、《白马篇》等。
陆机、陆云
二陆是西晋时期文学家,陆机、陆云是兄弟,是东吴名将陆逊的孙子、陆抗的儿子。陆机还是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平复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书法真迹。
谢灵运、谢惠连、谢朓
南朝三谢是南朝时期的陈郡谢氏族人的三位名士。
南朝刘宋时期名士谢灵运,开创山水诗派,是山水诗派鼻祖,被誉为当世最出色的诗人。
谢惠连是谢灵运的族弟,南朝刘宋文学家。
谢朓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世称“小谢”,和谢灵运合称“二谢”,是南齐诗人,擅长山水诗创作。李白有句诗“中间小谢又清发”,就是说的小谢谢朓。
萧衍、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
竟陵八友是南齐永明年间的一个文人集团,由竟陵王萧子良召集。
萧衍后来成为南朝梁开国皇帝。
沈约是南朝梁开国功臣,是南朝文坛领袖。
谢灵运、颜延之、鲍照
元嘉三大家是南朝刘宋文坛的三大才子,元嘉是刘宋皇帝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初唐四杰是中国唐代初年的四位文学家,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人物。
初唐四杰的名作很多都在课本上出现。
王勃的《滕王阁序》千古留名,“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美到极致,还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是广为流传。
杨炯的《从军行》有名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卢照邻的“得成比目何辞死, 愿作鸳鸯不羡仙 ”广为流传。
骆宾王的《咏鹅》儿童都会背,相传是骆宾王在七岁时写的一首诗。
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
文章四友是初唐四位诗人的合称,他们都是身居高位,苏味道、李峤更是曾跻身相位。虽然他们的诗作和宫廷诗人的作品没有太大差别,但在诗律和诗艺的研练方面有很大进展,为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做出了贡献。
四人中,以杜审言最有诗才,使五言律的创作首先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他还是“诗圣”杜甫的祖父。而苏味道则是苏轼先祖。
司马承祯、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
仙宗十友是五代以来的古代文人,对活动于初盛唐时期的十位文人追慕而提出的一个称美性质的范畴。
李白、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
竹溪六逸是唐朝开元年间隐居于竹溪的六位名士。
开元年间,李白移家山东,结交山东名士,隐居徂徕山,寄情于山水林泉,纵酒放歌。
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包融
吴中四士是初、盛唐之交时,吴中地区的四位名士。
张若虚的诗只留存两首,但是一首《春江花月夜》就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贺知章的诗存世有19首,其中的《咏柳》、《回乡偶书》也是脍炙人口。
张旭是著名书法家,擅长草书,被誉为“草圣”。
包融是诗人,诗作留存有八首。
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
四大边塞诗人是盛唐时期的四位诗人,他们的诗作主要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
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唐朝时进入黄金时代,代表人物还是这四位,留下了很多诗作名篇。
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耿湋、夏侯审
大历十才子是唐朝的十位诗人,大历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他们秉承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寄情于山水,歌颂升平。
这十人的生卒年都不详,留下的诗作也不是很多。
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卓文君
四大才女是古代才华横溢,因绝世才华惊艳千古的女子。
蔡文姬是汉末三国时期才女,有古琴名曲《胡笳十八拍》。
李清照是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上官婉儿是唐代诗人,有“巾帼宰相”之名。
卓文君是西汉才女,她的《白头吟》中的“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至今依然很流传。
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黄峨
蜀中四大才女是四川历史上的四位才貌双绝的女子。
薛涛是唐朝人,花蕊夫人是五代十国后蜀孟昶的妃子,黄峨是明代时期人。
李冶、薛涛、刘采春、鱼玄机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唐宋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称,他们是唐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对当时和后世的文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苏辙、苏洵
三苏是北宋散文家苏洵和儿子苏轼、苏辙的合称,号称一门父子三词客。苏轼文、诗、词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词作极美,很多还富有哲理。
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苏门四学士是苏轼门下最受欣赏和重视的四人,他们都曾受到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文学造诣也很高。
这四人的诗词也都很是唯美,有很多传世名句,像秦观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
苏门六学士是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与李廌,也被称为"苏门六君子"。
李格非、廖正一、李禧、董荣
苏门后四学士也是苏轼文学的传人,元祐文坛的中坚,不过他们的作品流传下来的比较少。
柳永、苏轼、辛弃疾、李清照
宋词标志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宋朝词人大家也是辈出。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他们词作名篇精品众多,对当时以及后世的文坛,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清照、辛弃疾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婉约派代表人物;辛弃疾字幼安,是伟大的豪放派词人,两人都是济南人。
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
永嘉四灵是南宋末年四位浙江永嘉籍诗人。
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翁卷字灵舒,赵师秀号灵秀,因为他们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所以有这个称号。
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
宋四家是北宋时期四位书法家的合称,他们代表着宋代的书法风格,而且成就最高。
苏轼不仅诗词出众,也擅长书画,他的书法博取历代名家后自成一家,擅长写行书、楷书。
黄庭坚出自苏轼门下,后与苏轼齐名,书法上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并且开创出了中国草书的又一新境。
米芾在书法上用功最深,擅长篆、隶、楷、行、草等书体,成就以行书最大,他的《蜀素帖》人称“天下第八行书”,被后人誉为“中华第一美帖”。
蔡襄擅长正楷、行书和草书,在当时为人推崇备至,极负盛誉,不过他的作品传世较少。
王羲之、王献之
东晋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都是伟大的书法家,在书法史上艺术地位和声望极高。
王羲之擅长隶、草、楷、行书,他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书法影响了后代的书法大家,楷书四大家、宋四家这些书法大家都极为推崇王羲之,所以他享有“书圣”美誉。
王献之精通楷、行、草、隶各体,尤其擅长行、草书,东晋到唐代,他的影响超过了父亲王羲之。一直到唐代李世民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才使王羲之的影响更大,因为王献之杰出的书法造诣,被称为“小圣”。
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楷书四大家是书法史上以楷书著称的四位书法家,分别是唐朝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和元朝的赵孟頫。
欧阳询的字体被称为“欧体”,世称“唐人楷书第一”,
颜真卿的书法号称颜体,是书法史上继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
柳公权的字体自成一家,号称柳体,和颜真卿的颜体相比有“颜筋柳骨”之称。
赵孟頫是元代最显赫的画家,还擅长篆、隶、真、行、草书,尤其以楷、行书著称于世,他的“赵体”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深远的影响力,在朝鲜、日本也非常风行。
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是南宋时期的四位诗人,他们的诗作代表了宋代诗歌第二个最繁荣的时期。
陆游的诗存世有9300多首,杨万里的诗存世有4200余首,是古代留存诗作极多的诗人,范成大也有很多名篇上过课本。尤袤就比较陌生了,他的大量诗稿在一次火灾中全被焚毁,现在留存极少,尤袤喜欢藏书,他根据藏书编的《遂初堂书目》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版本目录。
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吴中四杰是元末明初诗人时期吴中的四位诗人,他们全以文名著称于世,其中又以高启的成就最高,被称为明朝最伟大的诗人。
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
吴中四才子就是江南四大才子,是明朝中叶时期吴中地区的四位才华横溢且性情洒脱的文化名士。
这四人中唐寅、祝允明、文征明三人不仅会写诗,而且擅长书法、绘画,并且以画或书法闻名于世,在现在博物馆仍藏有他们的真迹。
徐祯卿被人称为“吴中诗冠”,以诗歌名满士林,在诗坛占有特殊地位。
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前七子是明朝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流派。
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
后七子是明朝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纳兰性德、朱彝尊、陈维崧
清朝康熙时期是清代词坛最盛期,这三人是当时词坛奇才。
纳兰性德的词作犹为精美,代表着清代婉约词的最高水平。
侯方域、魏禧、汪琬
清初三大家是清初的三位散文家,其中以侯方域的影响最大。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公安三袁是明代晚期三位袁姓的散文家兄弟,他们兄弟三人是湖北荆州公安县人,他们的文学流派被称为“公安派”。
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
岭南三家是清初岭南地区的三位诗人,他们在当时岭南地区最享盛名。
袁枚、蒋士铨、赵翼
乾嘉三大家是清代中叶的三位文学家,以袁枚为主。
袁枚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与纪晓岚齐名,是“性灵诗派”的倡导人。
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江左三大家是明末清初诗人,三人都曾在明朝出仕,明朝灭亡后又出仕于清朝,其中钱谦益更是是东林党的领袖之一。
方苞、刘大櫆、姚鼐
桐城三祖是清代时期的散文家,是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早期的三位重要作家,他们三人都是安徽桐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