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而育之(教而不育谓之术八大员听课,教而育之谓之道!聊身边教育,分享育人之道)
“你怎么还是满堂灌呢八大员听课?”
“你怎么不用课件呢八大员听课?”
“不是让你每节课都利用导学案导学吗八大员听课?”
“课堂上教师引导、启发呢八大员听课?”
“小组合作环节跑哪儿去了八大员听课?”
“本节课的拓展提升体现在哪里八大员听课?”
“后排几个孩子趴在桌上睡觉,你看见没有?”县教育局教研员到乡下学校听“推门课”,听课后当着众人的面对作课年轻教师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之后就开始各种“指导”,年轻教师的课被评的一无是处,忍不住当众痛哭八大员听课。
每个教育局都有一个机构——教研室,教研室的工作人员就是教研员,这些教研员被下辖的学校教师尊称为“专家”八大员听课。教研员没有教学任务,有一些长期脱离一线教学,但是他们会时不时参与到一线课堂的听评课活动中,他们的“指导”真的对一线教师有作用吗?高高在上,指责性的评课真的是为一线教师好吗?
教研员来自一线八大员听课,却离一线越来越远!
不可否认,各地教育局教研室的一些教研员曾经各个基层学校的“骨干”“名师”,他们教学经验丰富,都有过一段自己的辉煌八大员听课。
但是这些教研员从进入教研室的那一天起,就开始脱离一线教学了,虽然他们曾经来自一线,却离一线教学越来越远八大员听课。大多数的教研员都曾经是综合素质较好的一线教师,为人处世、评课教研很有水平,但是他们离开教学实践越久,距离实际课堂教学就会越远。
教研员到辖区各个学校去参加听评课活动,不管是学校领导还是一线教师,都是以“仰视”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对他们也是极尽恭维之词,时间长了以后,教研员也就习惯了被“恭维”、被赞扬八大员听课。他们也会产生一种错觉:自认为是本学科方面的专家。
教研员到一线学校参加听评课活动,往往是居临下、高高在上的姿态,他们也甚是能说,从苏霍姆林斯基扯到魏书生,从孔子讲到夸美纽斯,这方法那技巧的,旁征博引,很是“专业”八大员听课。在他们眼里,所有老师的课都有“毛病”,理想中的课堂永远在他们的口中。
一些教研员曾经优秀八大员听课,但是长期脱离一线教学的教研员,凭着自己以往的经验“侃侃而谈”,对一线老师真的有指导作用吗?
教研活动的目的是“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八大员听课,教研员不上课,怎么研究学生?如果只研究教材、研究理论,怎么能够保证教研结果适合于学生?
评课是一回事,真正上课又是一回事八大员听课。有人说教研员那么优秀,你给大家讲一节示范课!
让教研员上一节示范课并不难,其实上一节示范课与带一个班的学生长期上课,两者在本质上就不同,上示范课多少有表演的味道,带一个班长期上课才是真材实料八大员听课。
教研员来自一线,却离一线越来越远八大员听课。脱离一线教学的教研员,指导工作时难免缺少实际可行性,也难以获得一线老师的信服。如果教研员不能回归课堂,只是“口若悬河,用过时的经验指导一线教师”,这样的“指导”除了让人心生厌恶之外,毫无任何作用。
不上课的教研室八大员听课,取缔也罢!
一些教研员曾是当地的“名师”,但是长期脱离一线之后,靠老经验来指导老师,绝对是不正确的八大员听课。
也不排队一些“关系户”教师八大员听课,为了脱离一线教学,“托关系”到教研室工作,这些人本身不学无术,去教研室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课,请问这样的教研员除了给各个学校捣乱外,还能给老师们带来什么?
曾有一线教师提出了一个强烈的要求,即在评判公开课之前,教研员应该先上一节示范课八大员听课。如果他们能够表现得比一线教师更好,没有人会反对他们的点评意见。如果教研员自己都无法胜任教学工作,那么他们的点评会有意义吗?
教学工作不是侃侃而谈八大员听课,除了对教材的把握外,还要对学情有充分地了解,当教研员不了解学情,对一线教师的课堂“指手画脚”,这样的听评课活动会有作用吗?
南方一些地区取缔不上课的专职教研室,要求所有教研员到一线学校教课,做兼职教研员,以上课为主八大员听课。只有这样,才真正让教研员在实际工作中引领教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杜绝无病呻吟的讲评,外行指导内行的笑料,徒增笑柄耳。
如果教研员不上课八大员听课,这样的教研室,取缔也罢!